当前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奋进的2022 信息时报第十一届大湾区金融行业金狮盛典圆满收官2022-12-31 16:26:12 | 编辑: | 查看: | 评论:0

1672457639(1).jpg

信息时报的金狮盛典来到了第11年。即将过去的2022年,我们的经济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局面,让市场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也让金融业经受诸多新课题的考验。这一年,我们见证了金融业的开拓奋进和持续创新,目睹了金融人的从容应对和勇挑重担,看到了实体经济得到了金融业扶持助力的滋润,也感受到了作为市民得到的普惠金融的光照。

利率、汇率市场化在这一年迈开了大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在这一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围绕科技金融的基础设施在这一年获得了明晰的发展路径,数字货币继续扩围推进,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数字金融在这一年也不断拓展升级。这一年,金融机构主动作为,纷纷深入企业调研以解决融资难题,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这一年,新市民金融政策推出,覆盖了以往容易被疏忽的群体;这一年,个人养老金账户落地,成为个人养老的“第三支柱”,为解决个人的后顾之忧出力……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脉,金融永远奋进在经济生活的第一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为华南地区的主流媒体,我们在平时的报道中,已认真地记录下金融人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在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我们再一次回望他们一年来辛勤的背影,展示他们一年来奋进的风采,以飧读者。

银行业2022年盘点:

全力服务实体经济 银行业展现湾区金融发展新风采

今年以来,大湾区的银行金融机构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央行年内二度降准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广东数字人民币应用不断深化,市民正享受数字化的便利;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启动与新市民金融服务不断完善,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绿色金融与跨境理财的发展,推动广东金融发展再迈高峰……

在这岁末年初之际,信息时报通过金狮盛典特刊盘点2022年金融业大事,同步展现大湾区金融机构绘画的一幅幅勇担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画卷。

央行年内二度降准

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此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有利于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

12月5日,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中国人民银行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8%。此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

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显示,4月2日,广州正式获批数字人民币试点。此后,广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联合印发实施《广州市推动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广州市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试点工作,市区两级联动举办多场数字人民币推广活动,营造广州数字人民币试点良好氛围,全域推动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落地。

在广州地区,包括工行、建行、农行等多家银行作为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已在积极推动数字人民币支付的落地工作。如建行广州分行积极发挥数字人民币技术优势,推动海珠有轨电车顺利开通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有轨电车+数字人民币”项目是数字人民币在广州轨道交通领域的首次落地。

据工行广东分行介绍,日常生活中,市民可持手机在大型商超、便利店、酒店、医院、连锁餐饮店、特色景点使用数字人民币进行在线支付,也可在饿了么、美团、天猫超市等APP上支付。同时也能在手机无网络时使用数字人民币专属硬件便携设备进行双离线支付,全方位满足支付需求。此外,更有税费、水电燃气等缴费场景可体验。

个人养老金业务开闸

11月18日,中国银保监会正式发布《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下称《通知》),并公布了首批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机构名单,其中商业银行23家、理财公司11家。

11月25日,全国36个个人养老金制度试行地区正式上线个人养老金业务。广州市民已经可以在市内包括工行、农行、交行等银行办理个人养老金业务。参加个人养老金,需要先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和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每自然年缴存上限为12000元,可以按月、分次或按年度自由缴存,不限制缴存频率、单次缴存金额等,不强制逐年或逐月连续缴存等。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中缴存的资金可以投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特定养老储蓄是可投资的产品之一。如交行广州荔湾支行在当天下午成功落地交行广东省分行首笔个人养老金业务。

据悉,个人养老金是国家推出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三支柱,是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的制度。

在养老金账户投资产品方面,作为首批试点银行,工行已联合各入围基金公司,精心挑选数十款绩优个人养老目标基金产品,一方面便利基金投资者享受个人所得税递延优惠,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下调基金份额的管理费、托管费、认购/申购/赎回手续费,以及免收销售服务费等方式,让利于民,更好服务广大群众。

“金融16条”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11月11日,《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即“金融16条”)印发实施,广东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各展所长、各尽所能,采用不同方式陆续与部分国有和民营房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商业化、市场化自愿原则为其提供意向性融资支持,支持房地产企业稳健经营,助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2日,广州、东莞、珠海、佛山、惠州、汕头等地已有23家银行为超60家房地产企业提供了授信,其中民营房企占比超七成,授信总额超过7621亿元。预计年内全省(不含深圳)将有超过31家银行共为房企提供授信意向超过9331亿元。

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发挥“头雁”作用,宣布与多家房企签署银企战略合作协议。11月24日,工行与保利、万科、华侨城、华润置地等房企签订合作协议,围绕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房地产项目并购融资、租赁住房融资、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债券承销与投资等业务领域,与相关房企开展全方位合作,满足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均与多家大型房企签订意向性授信协议,对接全国性房企的多样化融资需求,为优质房企提供绿色融资通道。

积极推进新市民金融服务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数以亿计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城镇,融入当地成为新市民。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举措。3月4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做好与现有支持政策的衔接,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对于银行金融机构来说,如何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已经成为必要的课题之一。据广东银保监局介绍,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已打造141家新市民特色网点、12家新市民金融服务中心和1家新市民综合保险服务部,共推出面向新市民的专属产品或服务68项。如农行广州分行不断提升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与便利性,加大新市民金融服务力度,打造“惠享新街坊”品牌,聚焦惠安居、惠立业、惠成才、惠养老、惠健康、惠安心等六大维度,全方位助力新市民安居乐业;广发银行宣布推出一揽子新市民金融服务举措,聚焦“进城务工人员、自主创业人士、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城市移民长者”四类新市民客群,推出专属金融服务包。

绿色金融产品与市场体系不断丰富

2017年6月,广州市获批成为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之一。5年来,广州在绿色金融政策、绿色金融产品存量和增速上成果显著,绿色金融服务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如近期建行广州花都分行以省内某企业40000吨碳排放配额作为质押,为其提供低成本融资支持,用于企业节能技改升级及日常周转。该笔贷款成为系统内成功落地的首笔“碳惠贷”业务,获得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大力支持,示范效应明显,该分行也成为同业中首家通过银企合作模式实现“碳中和”的银行。

据广州市绿色金融协会数据,截至今年上半年,广州市绿色贷款余额7174亿元,居广东省首位,同比增长47.85%;广州市绿色贷款余额5年增长2.4倍,占广东省的36.8%。

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落地一周年

2021年9月10日《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正式发布,同年10月19日即实现“跨境理财通”首批业务落地。

作为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重大里程碑,“跨境理财通”落地一年以来,拓宽了大湾区居民的跨境投资渠道,促进了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业务规模稳步增长。据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网站信息,目前内地已报备“跨境理财通”试点的银行名单已扩围至31家,新入试点名单的银行包括广东华兴银行、广州银行、东莞银行。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31日,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的个人投资者合计38406人,包括港澳投资者26936人、内地投资者11470人,涉及相关资金跨境汇划14629笔、金额17.34亿元。

保险行业2022年盘点:

丰富保险产品供给,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2年,人身保险、绿色保险、个人养老金业务等制度的相继落地,让保险业入局万亿蓝海市场。与此同时,保险业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开展新业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推动商业保险与新市民基本医疗、养老、职业伤害保障等支持政策有效衔接。保险机构向新市民开展服务宣传,积极向农民工、物流司机、快递员、外卖小哥等新市民普及保险保障知识,形成关爱新市民的新气象。

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

为扩大供给,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今年3月初,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据银保监会网站介绍,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目前约有3亿人。

《通知》表示,为提高新市民创业就业的保险保障水平,对新市民较为集中的行业开展保险产品创新,发展适合新市民职业特点的雇主责任险、意外险等业务。聚焦建筑工人、快递骑手、网约车司机等职业风险较为突出的新市民群体,扩大保险保障覆盖面。

在新市民住房供给、安居需求上,《通知》鼓励发展工程质量保证保险、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出租人责任险、承租人责任险等保险业务。以及针对新市民在进城、落户过渡阶段的差异化金融需求,为其购买家具、家电等合理提供消费信贷产品,推广家庭财产保险。

《通知》还助力新市民培训及子女教育,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发展学幼险、子女升学补助金保险、实习责任保险、教育机构责任险等保险业务;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责任险和意外险业务,为新市民家庭学龄前儿童教育抚养解决后顾之忧。

“隔离险”理赔困难,监管层发警示

今年2月,为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银保监会财险部发布了《关于规范“隔离”津贴保险业务经营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下称《通知》),针对“隔离险”存在的不实宣传、理赔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多项规范性要求。

据了解,有不少消费者遭遇因疫情原因取消行程后,“隔离险”无法全额退款、被隔离却无法理赔等问题。针对“隔离险”理赔限制条件较多等问题,为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通知》要求,保险公司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科学理性经营,为消费者提供切实有效的风险保障。不得通过欺骗、隐瞒或诱导等方式,对保险产品的保障责任等重要情况做出容易引人误解的宣传或说明,不得以博取消费者眼球为目的,进行片面宣传和恶意渲染炒作。同时,要加强对合作机构、平台、渠道的管理,持续监测其宣传行为,一旦发现有片面宣传和渲染炒作的,立即制止并终止与其业务合作。

此外,《通知》要求保险公司在产品销售过程应充分履行说明义务,对保险责任、责任免除以及理赔条件等进行充分说明,并依法依规对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做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和说明。对发生保险事故的,应主动做好理赔服务,不得无理拒赔,影响消费者的正常理赔诉求,防止出现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

消费者需注意防范保险销售误导行为

有消费者反映,某些保险销售人员为提高销售业绩,在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向消费者提供与实际不符或让人误解的信息,诱导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存在套路营销、诱导消费、强制搭售等问题,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为此,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2年第5期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注意防范保险销售误导行为。

银保监会表示,销售误导行为主要有以下三点表现:隐瞒、混淆产品信息误导消费者。故意隐瞒保险产品属性,将具有相近保险责任的产品进行混淆,或混淆保险产品和其他理财产品,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暗藏搭售误导消费者。在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个别销售人员为提高销售业绩,以折扣优惠、公司规定、核保政策为由,变相误导消费者盲目投保高保额产品;夸大保险责任或承诺保证收益误导消费者。在保险产品营销过程中,个别销售人员介绍保险责任时断章取义、避重就轻,夸大保险责任范围,弱化保险责任免除等关键信息。

同时,提示保险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时,不盲目跟风、不随意委托、不轻信“代理退保”“代理维权”,谨防销售误导风险。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险政策标准体系

11月上旬,工信部网站发布消息,为大力培育网络安全保险新业态,促进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银保监会起草了《关于促进网络安全保险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意见稿》从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险政策标准体系、加强网络安全保险产品服务创新、强化网络安全技术赋能保险发展、促进网络安全产业需求释放、培育网络安全保险发展生态五大方面进行了相应规定。

如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险政策标准体系,一方面完善网络安全保险政策制度。加强网络安全产业政策对网络安全保险的支持,推动网络安全技术服务赋能网络安全保险发展。推动健全完善财政政策,鼓励提供保险减税、保险购买补贴等政策。另一方面健全网络安全保险标准规范。支持网络安全产业和保险业加强合作,建立覆盖网络安全保险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标准体系,明确承保、核保、理赔等主要环节基本流程和通用要求。

根据中国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网络安全险保费规模达到7080万元,较上一年增长3.2倍以上,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针对培育网络安全保险发展生态,《意见稿》表示要培育优质网络安全保险企业。鼓励网络安全企业、保险公司积极参与网络安全保险生态建设。

全面规范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行为

今年2月,为进一步杜绝销售误导的乱象,让保险行业更加规范发展,银保监会下发了《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长期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征求意见稿)》,拟全面规范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11月17日,银保监会正式印发了《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全面规范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行为,切实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管理办法》指出,保险公司作为产品信息披露的主体,应当将产品的条款、费率、现金价值全表等与消费者权益密切相关的信息进行全面披露。信息披露对象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及社会公众;保险公司应当完善内部产品信息披露管理机制,披露材料由保险公司总公司统一负责管理,保险公司不得授权或委托个人保险代理人自行修改保险产品的信息披露材料;保险机构相关管理人员在产品信息披露管理、材料制定、使用等方面的责任。同时,也明确了违反本办法对保险机构和相关责任人可采取的监管措施和处罚举措。

个人养老金产品加速上线

对于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基本要求,11月21日,银保监会针对保险公司参与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布了《关于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明确,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应符合以下7大条件:上年度末所有者权益不低于50亿元且不低于公司股本(实收资本)的75%;上年度末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5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75%;上年度末责任准备金覆盖率不低于100%;最近4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不低于B类;最近3年未受到金融监管机构重大行政处罚;具备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与银行保险行业个人养老金信息平台实现系统连接,并按相关要求进行信息登记和交互;银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11月23日,银行保险行业个人养老金信息平台公布了首批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分别为中国人寿《国寿鑫享宝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人保寿险《人保寿险福寿年年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太平人寿《太平岁岁金生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太平养老《太平盛世福享金生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泰康人寿《泰康臻享百岁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和《泰康臻享百岁B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国民养老保险《国民共同富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这6家保险公司此前也参与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或取得了试点资格。

据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截至今年7月末,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投保件数近21万件,累计保费收入23.5亿元。

消费金融行业2022年盘点:

消费金融行业坚持“强监管”模式

今年以来,消费金融领域监管不断趋严,监管部门多次发布新规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加强营销行为监管,并且特别强调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在贷款业务方面,严禁强制捆绑销售、不当催收、滥用个人信息等行为。同时,消费金融机构也在积极融入数字人民币生态圈,拓展全流程线上化数字人民币贷款的创新实践,推进消费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

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在加强金融领域监管方面,强化支付领域监管,断开支付工具与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依法治理支付过程中的排他或“二选一”行为,对滥用非银行支付服务相关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加强监管,研究出台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规范平台数据使用,从严监管征信业务,确保依法持牌合规经营。落实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严格审查股东资质,加强穿透式监管,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和关联交易管理。严格规范平台企业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督促平台企业及其控股、参股金融机构严格落实资本金和杠杆率要求。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加强营销行为监管,确保披露信息真实、准确,不得劝诱超前消费。

在健全完善规则制度方面,《意见》强调,完善治理规则。修订反垄断法,完善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配套规则。制定出台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细化平台企业数据处理规则。制定出台平台经济领域价格行为规则,推动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完善金融领域监管规则体系,坚持金融活动全部纳入金融监管,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

艾瑞咨询报告指出,随着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逐步持牌化与业务转型,预计将有大量业务份额转移至消费金融公司。据传化智联和千方科技公告披露,截至2022年9月末,蚂蚁消金公司资产总额1019亿元,净资产8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32亿元,净利润11亿元,业绩有所改善。

消费金融监管持续趋严

《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下称《互联网贷款通知》)发布以来,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发展平稳,在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和居民消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7月中旬,为加强业务监管,提升服务质效,防范金融风险,进一步明确细化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和自主风控要求,中国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通知》)。

具体而言,《通知》加强了贷款资金管理,贷款资金发放、本息回收代扣、止付等关键环节由银行自主决策,指令由银行发起。采用自主支付的,资金应直接发放至借款人银行账户;采用受托支付的,商业银行应当履行受托支付责任,将贷款资金最终支付给符合借款人合同约定用途的交易对象。商业银行应当自主完整保留贷款资金发放、本息回收等账户流水信息,主动加强贷款资金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对贷款用途进行监测,确保贷款资金安全,防范合作机构截留、汇集、挪用。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通知》明确,商业银行应当将消费者权益保护嵌入到业务全流程,向借款人如实充分披露贷款主体、实际年利率、年化综合资金成本等信息,严禁强制捆绑销售、不当催收、滥用个人信息等行为。

同时,《通知》称,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存量业务过渡期至2023年6月30日止。过渡期内,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新增业务应当符合《办法》《互联网贷款通知》和本通知要求。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参照执行。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2)》,截至2021年底,消费金融公司贷款余额突破7000亿元,达到7106亿元,同比增长44.2%;资产总额达到7530亿元,同比增长43.5%。

监管联合借贷平台打击非法代理黑产

8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投诉问题整治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要加强消费者教育和风险提示,严厉打击非法代理黑产。一方面鼓励银行业协会消费金融专委会、汽车金融专委会联合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教育培训和政策解读宣讲力度,使消费者充分了解消费金融知识,引导理性消费,避免过度借贷。另一方面,鼓励机构加强科技赋能,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要积极研发,通过科技手段预防、识别和及时制止非法代理投诉,使用语音质检模型、话术模版和声纹技术等,辅助客服坐席判断预警投诉风险,全面加强自身识别和防范非法代理黑产的能力。

在行动上,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马上消费”)作为一家负责任、有担当的消费金融机构,第一时间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依托自主研发数字科技和警企联动优势,支援各地警方有效打击金融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今年6月,江苏警方与马上消费形成双向联动,马上消费凭借数字风控体系、利用数据进行碰撞比对,为警方提供在逃人员行踪线索。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马上消费完成了数据比对工作,并将相关逃犯信息反馈给江苏警方。

此外,今年3月,马上消费联合招联消金、捷信消金、中银消金、平安普惠、新网银行、重庆银行等40家单位,成立行业首个打击金融领域黑产联盟,形成打击金融领域黑产合力,共同构建稳定良好的金融环境。

消费金融与数字人民币擦出新火花

2020年10月,数字人民币从深圳开始启动了试点工作。期间,数字人民币试点进展火热,如今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也参与其中。12月14日,兴业消费金融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公司于12月12日上线数字人民币发放消费贷款业务并成功落地首笔贷款,成为福建省内首家实现数字人民币在贷款发放、本息扣收及客户还款全流程应用的消费金融公司。

据了解,今年7月,兴业银行成为第10家数字人民币运营机构。兴业消费金融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数字人民币的法偿性、秒转秒到、免手续费等特点,积极构建“信贷-支付-消费”闭环体系,为客户提供安全、便捷、实惠、多样化的贷款资金清结算服务。兴业消费金融表示,将大力推进绿色消费金融行动,助力消费金融可持续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7月,中邮消费金融曾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州分行携手,实现数字人民币消费贷款场景在广州落地,拓展了全流程线上化数字人民币贷款的创新实践。中邮消费表示,中邮消费金融已成功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发放“邮你贷”个人消费贷款,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离线、点对点、智能合约等优势,进一步实现数字金融闭环,推进消费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将有更多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加入数字人民币生态圈,在提供多元化贷款发放方式的同时,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基金行业2022年盘点:

债券型基金成年度新发赢家 创新型产品你方唱罢我登场

今年,在市场持续震荡的情况下,基金业也有不少亮点。在市场表现方面,债券型基金占新发基金规模超六成,备受投资者青睐;ETF规模突破万亿级别,一跃成为市场新宠;同业存单基金开售一周年,引来巨量资金涌入。在创新产品层面,北证50指数基金问世,开启了北交所指数化投资时代;个人养老金基金火热开售,机构积极抢滩万亿蓝海;公募REITs持续扩容,年内爆款产品频现。对于公募基金行业格局而言,“马太效应”或为未来趋势。行业资源或持续向头部集中,持续创新、差异化竞争战略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债券型基金受青睐

年内A股市场持续震荡,债券型基金则因较为稳健的收益受到投资者青睐。同花顺统计显示,今年公募基金的产品突破万只,前11个月新成立基金共1297只,发行份额超1.3万亿份,其中债券型基金占比超过六成。

不过,根据投资方向不同,债券型基金也有很多细分类别,包括纯债基金(短债基金、中长债基金)、普通债券型基金(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其他策略型基金(可转债、偏债混合基金)。不同类型的债基所对应的风险和收益也是不同的,因此债券基金也并非意味着“稳赚不赔”。

其中,又以流动性较好、风险相对低为特点的短债更受青睐。截至三季度末,短债基金总规模已达9454.15亿元,同比增超150%。瑞融资产首席研究员梁晓曼表示,在今年偏股型基金收益下行的形势下,投资者需要风险偏低的投资品种,同时能够有对抗通胀的收益率。货币基金这种高流动性的零钱管理工具,保持了流动性但收益较少。降低流动性取得高于货币基金收益的短债基金因此成为投资者首选。

ETF突破万亿级别

今年以来,在权益市场整体动荡的情况下,ETF领域却仍然保持着稳步增长。同花顺统计显示,截至12月中旬,A股市场ETF产品数量已达751只,是2020年底的两倍,总规模突破1.5万亿元。其中,股票型ETF共608只,份额达到0.86万亿份,规模达到0.95万亿元。

通俗来讲,ETF被称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不同于普通的指数基金,它的一大优势便是可以上市交易。投资者可以选择在二级市场上按市场价格买卖ETF份额,也可以通过场外以“一篮子股票”的形式进行申购或赎回。

今年以来,股票ETF中有多只宽基ETF发行火爆。比如,广发中证1000ETF、富国中证1000ETF、易方达中证1000ETF等产品募集规模均接近80亿元,银华沪深300成长ETF、汇添富中证1000ETF、富国中证100ETF等募集规模均超过20亿元。

目前来看,ETF已成为多家公募基金今年新的规模增长点。未来,随着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投顾等业务发展壮大,以及ETF产品自身的创新发展,ETF极有可能成为十万亿级别的市场。

同业存单基金成亮色

近年来,同业存单基金成为基金市场的一抹亮色,给偏好较低风险、有短期资金增值需求的投资者,提供了追求较稳健收益的选择。

回顾来看,2021年12月3日,南方、富国、鹏华、中航、华富、惠升6家公募旗下同业存单AAA指数基金作为首批获批产品同步开售,距今已有一年。该类产品主要跟踪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将8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该指数的成份券及备选成份券。

整体来看,同业存单指数基金跟踪标的指数大多为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虽然这类产品的风险大于货币市场基金,但收益相对货基也具有一定优势。

同花顺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首批6只产品的合计规模已达322.87亿元,较发行时的152.39亿元翻倍。其中,鹏华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基金以高达84.38亿元的基金资产净值排在6只产品首位,南方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基金、富国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基金则分别以83.21亿元、79.06亿元的规模紧随其后。

首批北证50指数基金发行

继去年问世的北交所主题基金后,北证50指数基金也在今年落地发行。11月29日,易方达、华夏、汇添富、广发、南方、嘉实、招商、富国等8家基金公司获批的8只北证50成份指数型基金正式发售,标志着北交所指数化投资时代正式开启。

北证50指数是北交所首只宽基指数,定位于反映北交所市场最具代表性的50只证券的整体表现,按照市值规模和流动性选取排名靠前的50只证券。指数覆盖范围广泛、“专精特新”属性明显,对于投资北交所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参考基准。

据北交所统计,北证50指数首发样本股总市值占比71%,覆盖16个细分领域,机械设备、医药生物、电力设备、基础化工数量居前,汽车、电子、国防军工、食品饮料等领域均有涉及。

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认为,北证50指数基金的设立标志着北交所进入了指数投资时代,投资者有了一键直投北交所头部优质企业的新工具。“北证50指数基金的进场能为北交所市场引来长期被动投资资金,丰富北交所投资渠道,提升北交所公司定价功能,激发北交所市场的活跃度。”

个人养老金基金上线

今年,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落地,公募基金行业也迎来新发展机遇。目前来看,纳入试点的公募基金产品是养老公募FOF,这类基金能够很好地匹配个人养老金关于稳健性、收益性和个性化的投资需求。

具体来看,首批个人养老金基金产品名录已于11月18日公布,共纳入40家基金公司旗下的129只养老目标基金产品。11月28日,进入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的129只养老目标基金Y份额正式开售。

据了解,Y类基金份额指针对个人养老金投资基金业务单独设立的一类基金份额。Y类基金份额的申购赎回安排、资金账户管理等还应当遵守国家关于个人养老金账户管理的规定。

根据中信证券测算,2035年个人养老金规模或将达到12万亿元。由于个人养老金的账户具有唯一性,为率先争取更多用户,各大基金公司都在积极抢滩这一市场。未来,随着个人养老金投资业务的逐渐成熟,可投资品种的丰富和拓展应是大势所趋。

公募REITs持续扩容

伴随着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供投资者选择的配置工具也在不断充实。2021年6月,首批基础设施公募REITs在沪深交易所上市,标志着公募REITs试点正式启动。首批公募REITs落地至今,热度持续不减。运行至今,全市场公募REITs已经增至24只,募资超过750亿元,年内也频现爆款产品。

同时,密集的政策助力也为REITs市场发展打开广阔空间,产品创新更显灵活多样。今年获批的REITs产品,资产类型已由传统基建类项目,拓展至清洁能源、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基础设施补短板重点领域,市场广度稳步拓宽。

总体来看,基础设施公募REITs作为基于底层资产现金流的标准化金融产品,具有透明度高、现金流持续稳定和相当的市场流动性的特点,能够有效丰富和满足长期投资者对低波动、稳定收益的产品选择。

展望后市:

看好A股长期配置价值

今年以来,A股市场持续震荡,基金公司频频自购。同花顺统计显示,今年公募基金行业自购的净申购规模已超过63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再创历史新高。从自购类型来看,绝大多数机构均自购旗下偏股混合型基金或权益类基金,部分涉及FOF。

除了表明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决心,基金自购也说明机构看好A股市场的长期配置价值。从市场估值看,今年市场经历了多轮回调之后,宽基指数估值重回中部偏下区间,市场短期快速调整和风险释放后,权益性价比很高,为市场提供了较好的底部支撑。

机构观点普遍认为,当前市场仍在底部区域。总体上,经济复苏预期推动的快速修复行情渐近尾声,未来市场要关注相关政策出台后,经济复苏的兑现情况,中期看市场机遇大于风险。

信息时报记者 梁海祥 马续丽 张柳静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上一篇:A+级轿车市场“搅局者”,艾瑞泽8近来拿奖拿到手软 最后一页下一篇: